数智时代调查方法前沿论坛 (2025)圆满举办
信息来源: 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2日
数智时代调查方法前沿论坛(2025)圆满举办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部署,推动我国调查方法在数智时代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2025年10月1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联合主办的数智时代调查方法前沿论坛(2025)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关村校区隆重举行。本次论坛以“融合与创新:迈向智能时代的调查新范式”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全国统计界、学术界、政府机构及业界的著名专家学者与资深从业者共同参会,共话数智时代调查事业的未来图景。
主论坛开幕及特邀报告
论坛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主任王晓军教授主持。王晓军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对各位嘉宾的莅临表示热烈欢迎。她表示,当前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传统专业调查方法面临诸多挑战,怎样推动调查方法向精准化、融合化、智能化转型,如何构建适配数智时代特点的调查新范式,成为了学界、业界及专业调查机构与从业人员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在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背景下,推动调查方法学的范式变革对于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上午的特邀报告环节,三位顶尖专家带来了高屋建瓴的学术分享。国家统计局原总工程师文兼武围绕“中国政府统计调查方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表示,在数智时代背景下,中国政府统计正加速融合与创新,构建起独具特色的统计管理体系与方法体系。中国实行的统计管理体制,通过集中统一的标准制定、普查组织和数据发布机制,与地方分级实施、条块结合的机构设置相结合,形成了科学可行、统一合规的调查方法体系。他强调,在数字化进程中,我国已于2025年全面启动“统计云”工程,面向未来,中国政府统计将沿着数字化、智能化路径稳步推进,以建设“智慧统计”为目标,加快实现统计现代化。
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赵耀辉围绕“全国代表性跟踪调查”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她指出,中国微观数据调查实践不仅是对方法论的探索,更是对全球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原创性补充。CHARLS项目通过十余年实践,形成了完整的概率抽样技术方案,从基线建设到追踪维护的过程中,积累了具有国际价值的学术经验,开创了基线抽样的金标准。她表示,中国调查实践正在实现从技术应用到知识创造的升华,所创建的体系支撑了国内外众多研究成果,正逐步开创大规模追踪调查的质量控制范式,将中国实践积累的解决方案转化为发展导向的知识成果,为全球社会科学研究提供可借鉴的方法论智慧。
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金勇进教授围绕“大数据背景下的抽样调查”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表示,与传统的单一数据源分析不同,现代抽样研究更关注“如何实现有效推断”,需要建立概率与非概率抽样的协同分析框架。面对大数据缺乏规范抽样框、入样概率未知等核心难题,目前探索出蓄水池动态抽样、受访者驱动抽样、随机游走抽样等新型解决方案。他强调,通过“伪权数构造”与“超总体模型”两大技术路径,为解决非概率样本的代表性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实现从动态流抽样的算法创新到多源数据融合的理论突破,这些成果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新工具,重塑了大数据时代的抽样范式。
特邀报告环节由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副主任蒋妍教授主持。
圆桌论坛:思维与技术的碰撞
特邀报告环节结束后,“融合与创新智能时代的调查新范式”圆桌论坛随即举行,并由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院长李扬担任主持人,与山西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米子川,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赵文华,凯度大中华区产品兼运营董事总经理王磊,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北京社会建设研究基地首席专家赵延东展开深入交流,围绕“调查新范式的挑战与机遇”展开了深度对话,从学界、政府、产业等不同视角碰撞思想,贡献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思想盛宴。
主持人李扬教授就“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引出讨论问题。他指出,当前调查工作正面临受访者配合度下降、数据质量控制成本升高等众多挑战,甚至有观点质疑传统调查方法,认为其如“摩托化时代骑马”般过时。由此李扬提出两个议题:在数智时代,各个领域的调查会面临哪些具体挑战;各个行业、各个学科、各个领域在促进数智时代调查的发展进程中,都能发挥什么作用。
山西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米子川从工业革命演进的视角出发,指出数智时代为统计学科带来了数据融合制度化解决传统难题、生成式智能推动抽样设计创新、网络终端普及提升调查效率,以及为中国领先的算力基础为因果推断研究创造有利条件等机遇。同时,他认为当下统计学科也面临着代表性危机与数字鸿沟双重挑战,隐私伦理等问题也亟待规范,呼吁统计学科应继承三百年的学术理论基础,承担时代赋予的数据责任。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赵文华以四十年营养调查实践为例,强调科学性调查在中国战略评估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她指出,在多源数据融合的创新实践中,借助照片识别技术和食品标签数字化,突破传统问卷的局限性,实现“是什么”向“为什么”的深化。调查结果所展现的社会变化正说明了调查方法必须与时俱进,同时也需要以严谨的设计来保障数据的可靠性。
凯度大中华区产品兼运营董事总经理王磊从市场实践出发,提出头部互联网企业正成为消费者调研的最大客户,行业正面临着严峻的数据质量挑战。同时也存在着较大机遇,调研方法正发生质的变化,企业因获得“出海机遇”而实现收入的增长。在分享业界最新探索中,他特别呼吁要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将高校人才培养与实践紧密结合。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赵延东指出,大模型技术为问卷设计和测量误差控制提供了新路径,数字平台天然满足了受访者驱动抽样的关系验证需求。但同时应该警醒,调查的民主化在降低门槛的同时,也会导致受访者疲劳度上升,研究的伦理问题同样需要同仁们一起应对。他强调,既要通过技术创新优化调查工具,也要敏锐捕捉数智社会特有的新问题。
主会场内,来自全国高校、科研机构、业界与会者全程专注聆听,深入思考,学术交流氛围浓烈。与会专家普遍认为,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实践的持续深入,调查方法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为社会认知和决策支持提供更加科学、精准的工具支持。这场持续三个半小时的思想盛宴,展现了调查方法研究领域蓬勃的生命力。
平行分论坛:融合与创新的实践
当日下午,论坛设立了三大平行分论坛,分别围绕“混合调查的方法与应用”“调查质量的控制与评估”“人工智能赋能调查创新”三大主题展开深度研讨,与会者分享前沿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共同探讨调查方法的最新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交流热情高涨。
分论坛一以“混合调查的方法与应用”为主题,研讨内容聚焦于多源数据融合的方法论探索与实践挑战。上半场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研究部与智库部主任李丁主持,下半场由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数据采集部副主任毛延新主持。清华大学智库中心副研究员李栋、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副研究员吕萍、问卷星上海负责人及决策鹰业务负责人戴婷婷、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数据采集部主任胡以松、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高级统计师刘晓侠、西安交通大学实证社会科学研究所博士生何凌锋分别进行主题报告。
分论坛二以“调查质量的控制与评估”为主题,研讨内容覆盖从样本设计、实地督导到数据清理的全流程质量控制。上半场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数据采集部项目助理卢丹洋主持,下半场由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副主任吴翌琳主持。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统计与数据科学系教授陈光慧、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牛喜霞、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助理研究员王俊、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质控部主管马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质控督导王京、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数据采集部项目助理杨晓琳分别进行主题报告。
分论坛三以“人工智能赋能调查创新”为主题,研讨内容聚焦于人工智能在调查领域的创新应用,上半场由国家统计局科学研究所《调研世界》编辑部主任周晶主持,下半场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技术与研发部主任张延松主持。中国传媒大学数据科学与智能媒体学院副教授王小宁、北京零点市场调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齐红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副教授韩爱华、中国人民大学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锋博士后卢克成、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学系本科生栾坤宇分别进行主题报告。
结语
本次论坛是我国调查方法领域一次高规格、高水平的学术盛会,不仅系统梳理了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更清晰地勾勒出迈向智能时代的调查新范式的发展路径。论坛的成功举办,为促进跨学科、跨领域的交流合作搭建了高端平台,为推动我国调查方法学的进步与发展、更好地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贡献了人大智慧。
未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将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持续推进调查方法理论创新、技术突破与实践应用,通过有组织科研攻关,培育高水平研究团队,产出标志性研究成果,努力建设成为中国特色调查方法学科体系建设的学术高地和创新枢纽,为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提供坚实的方法支撑!
Copyright ©2016 中国人民大学科学技术发展部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主楼1121B 邮编:100872
电话:010-62513381 传真:010-62514955 电子邮箱: ligongchu@ruc.edu.cn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