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学习】理工学科建设处、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学习活动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6月6日下午,理工学科建设处与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开展线上学习研讨活动,集体学习《求是》杂志刊载的中共中国人民大学委员会署名文章《坚定不移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理工学科建设处处长、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主任杜小勇主持会议,领导班子成员和支部党员参加活动。
杜小勇首先对文章内容进行介绍和解读。他表示,文章观点明确、逻辑清晰,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和坚定教育自信四个方面,科学系统地阐述了中国人民大学在坚定不移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的方法与路径,就是以坚持党的领导为根本统领,以传承红色基因为文化血脉,以扎根中国大地为发展根基,以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大学,努力创造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的新的更大成绩为发展目标。这篇文章毫无疑问将成为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学校各项工作的总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我们应该对怎样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人民大学的红色基因,如何扎根中国大地开展科学研究,如何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理工基础学科和文理交叉学科等问题进行不断深入的总结与思考。
接下来,参会同志逐一发言,分享学习心得体会。
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副主任陈跃国表示,新时代构建以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为内核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实现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增强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战略性需求。国家科技资源建设和能力建设的成果,既服务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也有利于提高国际认可度,进而可以促进文化价值观的传播。人民大学在战火中发展壮大,具有鲜明的红色基因,在实现中华民族精神自立和文化自强,增强话语权方面,人大理工学科责任同样重大。
理工学科建设处副处长魏哲巍表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总书记强调的教育根本问题。理工类思政课程建设要注重思想引导,强调融合元素促进专业自信,创新教学模式培养科学精神,结合事实案例实现思想引领,立足国情教育强调动手实践。理工学科人才培养也要有人大特色,如人工智能学院提出“有温度的人工智能”的发展理念,就体现了与社会科学深度融合的特点。理工学科建设既要借“双一流”之力促进发展,又要助力人文社科“双一流”学科建设。
理工学科建设处副处长常化振表示,通过学习,认识到围绕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科学研究要立足于我国国情和实际情况,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促进理论研究成果落地。实事求是精神是红色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坚持将实事求是精神贯穿到学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任务的方方面面。
其他各位同志也依次发表了学习心得体会。石源同志表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既要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传承红色基因方面守正,也要在扎根中国大地和坚定教育自信方面创新。杨青林同志表示,理工学科发展也必须扎根中国大地,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力量,通过有组织的科研,服务好国家重大战略,积极构建有特色的理工学科发展之路。鲁蔚征同志表示,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要把重点放在中国问题上,这是我校未来发展方向,也是自身工作的目标。王璟琨同志表示,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的过程中,教师骨干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要积极了解教师情况,实现精准服务和精准支持。闫佳雯同志表示,要深入思考“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的辩证统一关系,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与精神实质,做一名中国话语体系的积极传播者。
最后,杜小勇对本次学习活动进行总结。他表示,要全面整体学习和把握文章的四个方面内容,并将其作为今后工作的指导原则。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我校相关重要文章的学习过程中,要做到带入学,要站在理工学科建设的角度,将重要讲话精神带入到实际工作中,加深学习与思考。在理解和传承红色基因方面,要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始终奋进在新时代前列,有闯劲、敢担当,不断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最后他指出,理工学科的发展必须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于解决中国问题,要以提升国家软实力、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为奋斗目标。
Copyright ©2016 中国人民大学理工学科建设处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主楼1121B 邮编:100872
电话:010-62513381 传真:010-62514955 电子邮箱: ligongchu@ruc.edu.cn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