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人工智能与智慧治理论坛成功举办
信息来源:江南学术交流中心 发布时间: 2025年04月01日 22:20 江苏
3月28日下午,第二届人工智能与智慧治理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成功举办。本届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智慧治理学院、教育部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重点实验室和苏州市人工智能与社会治理技术重点实验室共同主办。论坛汇聚了多位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智慧治理领域的专家,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学部教授、哈工大原副校长兼威海校区校长徐晓飞教授,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学原计算机学院院长庄越挺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教育部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杜小勇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柴云鹏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李直旭教授等围绕人工智能与智慧治理的深度融合及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本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智慧治理学院副院长、信息学院副院长许伟教授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智慧治理学院院长王小虎,代表论坛主办方致欢迎辞。王小虎对莅临现场的各位专家,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对智慧治理学院的当前发展状况,向大家作了简要介绍。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智慧治理学院发展势头良好,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智慧治理学科建设初见成效。未来将进一步保持发展脚步,继续以培养出“新工科”与“新文科”相结合的综合性人才为目标,建立更全面的人才培养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智慧治理学院院长 王小虎
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学部教授、哈工大原副校长兼威海校区校长徐晓飞教授带来题为"AI赋能高等教育的新形态与新趋势"的主旨报告。该报告系统阐述了人工智能驱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路径。通过剖析多年的高等教育实践,徐晓飞指出数智技术正在重塑高等教育理念与生态,特别强调MOOC平台在知识传播中的技术创新价值。针对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他提出基于大模型的能力提升方案,为学生职业发展提供方法论指导。
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学部教授、哈工大原副校长兼威海校区校长徐晓飞教授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学原计算机学院院长庄越挺教授作了题为"推理大模型的进化:从DeepSeek说起"的主旨报告。通过解析DeepSeek的技术演进脉络,揭示大模型推理能力发展的内在逻辑。结合GPT系列迭代案例,他深入探讨了模型架构优化与应用场景拓展的协同机制,并以HuggingGPT为例展示大小模型协同的智能体架构,为行业技术突破提供新思路。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学原计算机学院院长庄越挺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李直旭教授做了题为"知识与数据双轮驱动的智慧治理研究与实践"的主旨报告,介绍了智慧治理的内涵与外延,并列举了智慧治理的技术难点。通过剖析"AI数智员""智慧机关事务"等实践案例,他强调了数据与知识融合赋能智慧治理的关键作用。最后,李教授详细介绍了团队研发的"一网智治"项目,该项目曾获得2024“数据要素×”大赛江苏省赛区城市治理赛道一等奖。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李直旭教授
圆桌论坛“智慧治理大家谈”阶段,信息学院柴云鹏教授、李直旭教授,智慧治理学院莫际仙、张楠和李艺琳等五位专家进行了交流研讨。
针对智慧治理的内涵与外延这一问题,柴云鹏教授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视角切入,指出数据要素催生治理范式变革,建议通过问题导向的实践探索构建知识体系。李艺琳强调技术应用需兼顾工具理性与人本价值,建立算法伦理审查机制。张楠提出智慧治理的"双轮驱动"模型,主张技术进步与人文关怀并重。莫际仙从数字经济专业视角出发,倡导以智慧手段推动数字乡村建设。李直旭教授进一步阐释了"智慧为手段、治理为场景"的理念,强调数据决策的底层逻辑重构。
针对AI赋能边界与融合路径问题,李直旭教授强调了"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建议建立政府需求导向的技术攻关机制。莫际仙以智慧农业为例,论证技术下沉对区域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柴云鹏教授强调需求识别的重要性,主张优先解决数据采集难、应用场景模糊等现实问题。张楠提出人才培养的"双轨制"课程体系,强化技术素养与政策理论的融合教育。李艺琳呼吁建立技术风险防控体系,保留人工干预的必要空间。
论坛尾声,信息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柴云鹏教授做会议总结,指出智慧治理作为新兴交叉学科,应确立“问题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特定领域的创新实践推动学科体系建设。
信息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柴云鹏教授
本次论坛通过主旨报告与圆桌论坛等多维互动,构建起跨学科交流平台。专家们既有对技术前沿的理性剖析,又有对治理实践的深刻反思,形成诸多创新性观点。现场学生积极参与,就AI伦理、技术落地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论坛不仅深化了公众对智慧治理的认识,更为学科交叉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范式,为人工智能与智慧治理的深度融合注入新动能。
Copyright ©2016 中国人民大学理工学科建设处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主楼1121B 邮编:100872
电话:010-62513381 传真:010-62514955 电子邮箱: ligongchu@ruc.edu.cn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