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大中小幼教育一体化 共绘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科学与工程教育创新实践研讨会 探索数智变革新路径
推进大中小幼教育一体化
共绘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科学与工程教育创新实践研讨会
探索数智变革新路径
信息来源: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网站 发布 时间:2025-10-21
10月17日,“落实教育大会精神,推进科学教育工作会暨人大附中数智时代科学与工程教育创新实践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成功举办。
北京市教工委副书记张宇蕾代表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她强调,北京市正在努力建设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产业高地和人才集聚地,市教育两委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教育改革,大力实施《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工作方案》和科学教育“20条”,着力构建具有首都特点的“人工智能+科学教育”工作体系,在全国具有引领、示范的首发效应。海淀区是科学教育的“排头兵”,她提出三点希望:全面推动人工智能+教育提质升级;深化大中小学科学教育一体化建设;强化人工智能等新科技赋能教育改革。
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中国人民大学、北京教育学院、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担任指导单位,由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与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共同主办。北京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联合学校总校负责承办,并得到了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科技馆、中国知识产权报社、东方艺云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北京银河通用机器人有限公司等单位的支持。海淀区各中小学(含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校)、人大附中联合学校总校各成员校干部教师代表,各学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区属幼儿园相关领导干部参加本次研讨会,共探科学教育贯通培养与数智赋能融合创新的实施路径和策略。研讨会由海淀区教委副主任赵霞主持。
暖场舞蹈《星动课间》,人大附中、人大附小的学生和机器人一起跳舞,各得其趣,赢得全场观众热烈的掌声。
研讨会上举行了学校少创委顾问聘任仪式,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欣然接受人大附中的邀请,受聘为学校少创委荣誉顾问,并专门为青少年创作书法作品,深切寄语“以梦为马 不负韶华”,鼓励青少年勇攀科学高峰。前一天,他为师生带来一场主题为“勇往直‘潜’——快速崛起的中国深海科技”的前沿科普讲座,揭开了深海探索的神秘面纱,也为学子们开启了科学启蒙之门。他结合自身科研经历,阐述了“志存高远、勇于担当”的成才之道,鼓励学子们在打好知识根基的同时,更要培养独创能力,在真实的科研探索中锤炼科学精神。
面对数智浪潮,主动探索科学与工程教育创新实践成为当下教育工作的重点。而破解这一难题,需要开拓贯通培养与融合创新的新路径。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幼儿园在《面向2037建校百年人才自主培养创新行动计划》的指导下,开展了积极的探索。
在大会研讨阶段,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宓奇介绍了人大附中科学与工程教育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大中衔接开展科学与工程教育的实践探索。人大附中依托完善的课程体系,将科学教育落实到科研实践活动中,为学生提供有关学业、专业和职业的发展指导,引领学生树立投身祖国建设的时代使命感。他指出,深入开展科学与工程教育,为实现科技强国、解决“卡脖子”问题储备人才力量,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社会各界应携手努力,不断探索从“兴趣培养”到“能力塑造”再到“价值引领”的阶梯式成长路径。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校长张冬梅分享了学校在“小幼衔接”“小初衔接”“附小-大学对接”等方面做出的大量科学教育探索,这些跨学段协同实践极具启发意义。她表示,科学教育贯通培养的根本在于构建“战略协同、课程衔接、师资共育、评价激励”四位一体的长效机制。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幼儿园园长郑宇红展示了在整个教育体系的起点阶段,幼儿园是如何将科学探究精神融入儿童日常活动的。她表示“科学启蒙源于生活”的教育理念,对于幼儿阶段的科学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钟真(主持工作)做了题为《科学和人文素养并重,推进大中小幼一体化人才培养》的重要发言,他指出,一体化不是简单的“学段叠加”,而是“育人基因”的贯通与传承。我们致力于构建“目标一致、内容衔接、资源共享、协同育人”的生态体系,为基础教育阶段注入“科学精神+人文素养”的双重底色,形成“全链条”的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模式。
会上,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携手相关合作伙伴在会上发起《加强青少年科学教育联合倡议》。发布首届海淀区中小学智能未来邀请赛方案,聚焦科学素养提升与创新能力培育,以赛事为抓手搭建青少年科创展示平台,进一步完善科学教育“理念引领→体系保障→实践落地→评价优化”的支撑体系。
研讨会之前,以《科学教育:我们从这里走向世界》为主题,开展了人大附中少创委创建30周年、少科院成立19周年系列科创活动、海淀区中小学科学教育成果展示,既有人大附中30年科创育人案例、人大附中联合学校总校各成员校和海淀区中小学科学教育实践成果集中呈现,也有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馆、中国知识产权报社和东方艺云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的资源包互动演示,还有人大附中金鹏社团机器人的互动成果展示。海淀融媒体对展示活动进行长达1个半小时的全程直播,各平台推送实现总观看人次90.7万。
研讨会之后,中国科学院院士潘永信的《探索火星》讲座大大点燃了学生们的科研热情。他从古罗马神话中战神的名字和中国古代汉语“荧惑”开始,介绍了这个神秘的红色星球古老的传说,以及人类勇敢想象、探索太空的坚定步伐;他以科学而严谨的语言,生动而丰富的图片把遥不可及的火星呈现在师生面前,深入浅出地介绍火星探测的基本情况,火星探测历程与目标;他用问题引领的方式激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火星上到底有没有水?有没有生命?什么是生命存在的标志?如何寻找和确定火星上有无生命的标准?潘院士的报告既展现宇宙浩瀚的神秘,也呈现了人类星辰大海探索的艰苦卓绝,还以科学家的态度告诉同学们,还有巨大的未知世界等待着人类特别是青少年们去探索……报告之后的答疑环节极其热烈,学生提问时举起的手臂仿佛一片森林,科学家与学生在科学的天空下惬意地徜徉。
课堂观察和评课交流环节,12节跨学科科学课同步开展,从高一化学《从亚硝酸钠看食品添加剂》,到初二物理《设计自行车测速仪》,再到初一“科学+劳动”跨学科课《AI助力平衡结构设计》,覆盖多学科、多学段,参会代表通过“听课+评课”深度参与教学研讨,破解科学课堂“如何融合前沿技术”“如何培养创新思维”等实际问题。
Copyright ©2016 中国人民大学科学技术发展部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主楼1121B 邮编:100872
电话:010-62513381 传真:010-62514955 电子邮箱: ligongchu@ruc.edu.cn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