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生命资源学院教师热议人大首次新时代理工学科发展大会!
信息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化学与生命资源学院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4日
2025年10月23日,中国人民大学召开首次新时代理工学科发展大会,系统谋划、全面部署新质理工学科发展,答好教育强国建设的理工答卷。化学与生命资源学院热切关注本次大会盛况,与会教师代表热议会议内容,纷纷表达为学校理工学科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的决心。
党委书记张鹏举
挺膺担当,踔厉奋发。中国人民大学首次新时代理工学科发展大会是在学校“决战2025,决胜2027”、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进程中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吹响了学校大力发展新质理工学科的号角,体现了学校党委深远战略眼光,是学校立足新时代、担当新使命、展现新作为的关键部署,在中国人民大学校史上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张东刚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入阐述了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中国人民大学在新时代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的理工学科、如何回答好理工学科发展“六问”以及发展理工学科要掌握的科学方法论等,强调要坚定不移走出一条具有人大特色的交叉化、融合化的新质理工学科发展新路。林尚立校长重要讲话围绕理工学科发展基本框架、以什么样的战略发展理工学科、发展理工学科的路径以及要统筹把握好的六对关系,对理工学科发展进行了全面深入部署。张东刚书记、林尚立校长的讲话高屋建瓴、实事求是、催人奋进,我既备受鼓舞,又感到责任重大。化学与生命资源学院党委要深入贯彻落实学校首次新时代理工学科发展大会精神,紧紧抓住学校大力发展新质理工学科战略机遇,强化党建引领,围绕《中国人民大学面向2037建校百年理工学科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六大实施举措,结合学院实际,细化工作举措,制定工作台账,确保高质量完成各项任务,为人大理工学科新发展新跨越,为建成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贡献力量。
副院长慕成教授
10月23日,学校召开新时代理工学科发展工作会议,会议精神令人倍感振奋。张东刚书记提出的“学科生态与人才培养共生关系”,以及林尚立校长强调的“建大平台”“育大人才”,为我们理工学科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我深刻体会到,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必须同频共振、相互赋能。只有让科研平台成为创新策源地,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科研志趣、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理工科人才。
化学与生命资源学院正积极探索“平台—人才”一体化发展模式:一方面,引入校外优质资源,共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使平台成为吸引和汇聚高层次人才的“强磁场”;另一方面,让平台成为学生科研实践的“练兵场”,通过真实科研项目训练,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与创新能力,实现“在平台中成长,在项目中成才”。
未来,学院将继续以平台建设牵引人才培养,以人才成长反哺平台发展,推动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良性生态不断完善,为学校新质理工科建设贡献力量,培养更多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新时代理工科人才。
副院长穆云松教授
参加新时代理工学科发展工作会议,我深切感受到新时代国家和学校对理工学科发展的高度重视和重大机遇,为成为未来提升学校竞争力的战略基石力量倍感使命光荣和责任重大。在学校党委的殷切关怀和支持下,化学与生命资源学院升格组建,向着高质量发展的胜利彼岸启航。林校长首次在会上强调生命健康科学是学校面向未来的前瞻布局,让我对学院定位和未来发展拨云见日,豁然开朗。作为学院中层干部,在谋划和推动工作中要经常性以“六问”和“三关系”审视方向是否正确,路径是否偏离中心,三对关系是否处理恰当,行动力是否足够。我会继续做好联通校院、师生的重要枢纽,牵住人才培养这一牛鼻子,落实学院人才供给侧改革举措,创造性思考学院和学科发展,重视科教融汇和文理融合,共同踏出学院特色发展之路。
副院长付立民教授
新时代理工学科发展大会是中国人民大学理工学科发展历程上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精神令人振奋,也令我们倍感重任在肩。张东刚书记的讲话立足“十五五”发展规划的高度,深入阐述了在人民大学这个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体的大学发展新质的理工学科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发展好理工学科要掌握的科学方法论以及发展道路的重要要素。林尚立校长的讲话则围绕理工学科发展的框架、战略、路径,对理工学科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全面深入部署。
一个大学和一个学院的发展,首要在于人才的培养。目前学院正在着力构建多层级多模态的人才培养体系,力求实现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的扎实推进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水平的稳步发展。作为学院的中层干部,在未来的工作中,我要时时从大会传达的工作原则出发检视自己的工作思路,审视自己的工作方向是否符合人民大学理工学科发展的框架和战略路径的指导原则。同时积极推动化学与生命资源科学研究平台,创新人才培养平台的发展与进步,积极推动多角度资源的引入和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构建与提高,为学校新质理工科的发展和优秀人才的培养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术委员会主任张美宁教授
此次大会让我深刻认识到,在中国人民大学发展新质理工学科,不仅是提升学校整体竞争力的战略需要,更是服务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建设的时代担当。作为一名化学与资源学院的老师,对学校发展理工科的决心深受鼓舞,并感到责任重大,亦觉前景广阔。我们将以此次大会为新的起点,主动识变、谋变、应变,将会议精神落实到具体的教育科技人才培养,在学科建设上,积极寻找与人文社科的交叉点,在生命健康化学等前沿领域做出具有人大特色的创新贡献,在人才培养上,既拓宽科学知识的边界,更注重塑造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培养既懂理工科发展规律的,又有人文情怀的,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理工科创新人才。
青年教师代表王艳磊副教授
在“十五五”即将开局之年,参加了学校举办的历史首次新时代理工科发展大会,内心十分震撼,感受颇多。张书记和林校长分别从思想和行动两大维度阐释了理工科发展对学校的意义,并着重强调了要走理工科发展新路这一战略选择。作为一名青年教师,非常荣幸能够有机会将自己的力量贡献到学校理工科发展壮大过程中。未来,我将瞄准学校和学院的规划来进行课题选择,并将学生培养、科学研究和团队发展有机结合,进而推动学校化学、环境、AI等学科的快速发展!
化学系主任王弋副教授
在首次新时代理工学科发展大会全体会议上,张东刚书记和林尚立校长的讲话,清晰勾勒了学校理工学科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为教学科研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张书记立足“十五五”规划新起点,深刻阐述了推动理工学科实现新质发展、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意义;林校长围绕锚定“大战略”、拓展“大空间”等“七大”任务展开部署,为学科发展提供了明确指引。作为化学与生命资源学院教师,我将深入贯彻会议精神:积极开拓化学交叉研究方向,力争实现原始创新突破;在教学中融合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培育,为构建理工人才培养的“人大模式”贡献力量。在学校顶层设计引领下,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高质量发展新路,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交出优异的“人大答卷”。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主任王驰中副教授
学校召开了首次新时代理工学科发展大会,是学校面向建校百年全面发展的新起点,标着学校建设发展新质理工学科进入新阶段。大会既总结了人民大学过去几十年建设理工学科取得的丰硕成果,又提出了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为人大未来发展理工学科指明了方向。一是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结合个人学科特色,面向生命资源、人民健康、环境保护等重点方向,培养具有深厚人文素养的理工科人才,成为具有家国情怀、人大特色、使命担当的战略科学家和卓越工程师。二是从大战略、大空间、大平台、大项目、大团队、大生态等角度出发,全面提升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能力。三是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尤其是打破理、工、人文之间的学科壁垒,形成特色跨学科教研团队,克服人大理工学科“小”“孤”“点”“平”等短板,加强学科互联互通,建设学术高地,不断突破科技高峰。有幸成为人大理工学科建设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我倍感荣幸也深感责任重大,将进一步提升个人能力和综合素养,积极为学校理工学科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行政管理教师代表周奕
有幸参加学校新时代理工学科发展工作会议,深感方向明晰、任务重大。会议系统阐述了学校面向2037的理工学科发展战略,强调要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推进文理交叉融合,建设具有人民大学特色的新型理工体系。会议提出要以高质量管理服务支撑理工学科跨越式发展,这让我深受触动。作为化学与生命资源学院办公室的一名行政老师,我深刻认识到理工学科建设不仅需要科研投入和人才培养,更离不开管理体系的高效运转与服务保障。今后,我将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提升行政保障效能,坚持细致规范、提升效率,努力打通服务科研与管理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为学校理工学科高质量发展贡献行政力量。
团委书记方阳
在学校新时代理工学科发展大会中,我深刻体会到理工学科的建设不仅是学校未来提升整体竞争力、实现跨越发展、引领创新突破的战略要义,更是服务国家战略、支撑科技自立自强的政治使命。未来,我将把学习贯彻会议精神与推动学院事业发展紧密结合,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引领,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强化系统思维、改革思维与创新思维,在服务科研、优化机制、聚合资源中展现作为,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才培养与科技进步贡献力量。
Copyright ©2016 中国人民大学科学技术发展部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主楼1121B 邮编:100872
电话:010-62513381 传真:010-62514955 电子邮箱: ligongchu@ruc.edu.cn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