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智健康系列讲座” 暨老年学学术沙龙之 《数字时代的家庭养老:国际经验与中国方案》 成功举办
信息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13日
2025年11月12日中午,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数智健康系列讲座”暨老年学学术沙龙在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京东群学楼442教室举办。人口与健康学院教授孙鹃娟以“数字时代的家庭养老:国际经验与中国方案”为题进行分享,讲师艾静怡主持。孙鹃娟老师指出,数字时代与老龄社会的叠加对传统养老模式产生了全方位、系统性的影响,也为养老服务体系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数字技术正在以新质生产力重塑养老服务的边界,深入探讨其对家庭养老的影响,对于完善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推动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讲座伊始,孙老师指出,家庭是老龄化与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养老的关键载体。当前全球正经历人口结构的深刻转型,生育率持续走低、老年人口规模不断扩大,抚养比上升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养老责任的承担顺序正由传统的“家庭—社会—个人”向“个人—家庭—社会”转变,家庭养老面临新的挑战。基于此,孙老师从家庭形态、功能与观念三个维度构建了数字技术—老年家庭研究框架。
孙老师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数字时代互联网的普及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老年人独居概率的阶段性变动。智能设备与在线服务的广泛应用,使独居老人的生活更加安全与便利,显著提升了老年人的自理能力,减轻了子女的照料压力。数字技术也为代际交流提供了全新渠道,老年人通过向子女学习互联网使用,实现了“文化反哺”,促进了代际关系的互动与支持。同时,互联网弱化了传统孝道观念,推动家庭关系向更加平等、对话与理解的方向转变。
在比较视角中,孙老师结合日本、加拿大等国家的智慧养老经验,指出中国在数字时代家庭养老领域已形成多层次政策体系。未来应大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并将其纳入基本养老服务体系,从而进一步完善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同时注重对老年人家庭成员的支持,不断推动居家养老服务规范化、产业化和智慧化。
讲座尾声,孙老师就智能机器人能否缓解老年人陪伴、带病生存的问题与师生展开讨论,她指出,数字技术可在辅助照护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难以完全替代家庭情感支持与人际陪伴。未来,养老服务数字化转型应与尊老孝老文化建设相辅相成,以实现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的平衡。
Copyright ©2016 中国人民大学科学技术发展部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主楼1121B 邮编:100872
电话:010-62513381 传真:010-62514955 电子邮箱: ligongchu@ruc.edu.cn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