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生物医学统计与数据管理研究会2025年第四季度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办
信息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健康大数据研究院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4日
2025年10月18日,北京生物医学统计与数据管理研究会(BBA)2025年第四季度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顺利召开。作为研究会2025年的收官学术活动,本次会议以 “EHR数据赋能临床决策与改善患者结局” 为核心主题,汇聚高校、医院、药企及健康相关领域同仁,通过专家报告与圆桌讨论,搭建跨界交流平台,推动多模态数据在临床研究与实践中的应用落地。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健康大数据研究院、北京信立达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承办,中关村生物医药创新协会协办,二十余位领域内专家、学者及学生参会。
会议伊始,BBA理事长郭秀花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研究会的发展历程,自2015年于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历经三届理事会十年发展,已实现学界、业界、医院、企业等多主体融合。她强调,当前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全流程中作用显著,而统计学是AI技术的核心理论支撑,研究会需持续推动 “多元汇聚、跨界融合”,助力数据驱动临床决策。
随后,三位报告嘉宾围绕多模态数据应用、老年健康评估、康复医疗落地展开精彩分享。香港城市大学李忻月教授以 “多模态电子健康记录(EHR)助力Ⅱ型糖尿病血糖管理” 为主题,介绍了整合连续血糖监测(CGM)数据、“时间限制性饮食(TRE)” 数字生物标志物及医院就诊 EHR数据的研究工作。此外,李教授还分享了团队在香港社区慢病管理、北京天坛医院重症监护室多模态数据研究的进展,为疾病长期监测与早期干预提供新思路。
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张驰研究员聚焦 “老年健康生物标志物与数字标志物整合研究”,阐述了生物标志物(如生长分化因子15、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老年代谢综合征、肌肉衰减症中的预测价值,以及可穿戴设备采集的步态数据在老年功能评估中的应用。他指出,自主设计研究虽能精准控制变量,但样本量有限;而 EHR 数据虽样本量大、场景真实,却面临数据治理难、信息缺失等问题,未来需推动二者优势互补,解决 “数字鸿沟” 与数据标准化难题。
德派软件创始人周洪先生则从产业落地视角,介绍了“AI+实体器械”的数字康复产品 “数康师”。该产品已获二类医疗器械证,通过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多模态设备采集运动数据,结合患者EHR自动生成个性化康复处方,实现医院精准训练与居家远程监测结合,目前已应用于116家医院,服务近万名患者。同时,周洪先生提出以研究型病房为核心,通过隐私计算技术整合多中心ESDR数据,推动临床研究高效开展的设想。
圆桌讨论环节中,李忻月、张驰、周洪与BBA秘书长李友,信立达创始人邓亚中等嘉宾围绕 “EHR 系统的主动化转型”“数据公平性与隐私保护”“系统有效性评估”“EHR数据推动临床试验研究” 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李扬院长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本次研讨会通过学界、临床、产业的跨界碰撞,为数据赋能医疗健康提供了实践路径与理论参考,进一步推动了生物医学统计领域的创新发展。他表示,BBA年会暨2026年第一季度研讨会将于1月10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期待更多同仁参与交流。
中国人民大学健康大数据研究院于2023年5月获批成立,为学校首批建设的16个创新高地之一。研究院聚焦国民健康中的数据科学挑战,面向国民健康测度、评估、管理等社会重大现实问题开展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致力于服务“健康中国”国家战略重大需求、构建健康大数据领域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创新型研究高地。
Copyright ©2016 中国人民大学科学技术发展部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主楼1121B 邮编:100872
电话:010-62513381 传真:010-62514955 电子邮箱: ligongchu@ruc.edu.cn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