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 她从博后到教授!
信息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12日
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人大师者」出品
不久前,在上海
33岁的中国人民大学物理学院
刘灿教授站上领奖台
手捧奖杯
台下掌声如潮
背景屏幕上的文字,为她十年科研求索写下有力注脚:“她开发了高质量二维材料快速批量化制备的方法,推动新型半导体领域跨越式发展。”
这是“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TR35)亚太区的颁奖现场。作为全球历史最悠久、最具影响力的科技杂志和智库之一,《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举办的TR35评选已成为全球极具影响力的青年科技创新人才评选活动。
在科研场上
刘灿是在“二维晶圆良田”里
耕耘的青年科学家
在学生眼中
她是让物理
不再“高冷”难懂的“宝藏”老师
在微观世界
为芯片“开垦良田”
“我从小就喜欢物理,”刘灿坦言,“我享受逻辑推导和演算,更享受解开复杂题目后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份对物理的纯粹喜爱,让她在科研路上走得坚定而执着。
2022年,博后出站的她入职人大,受聘副教授;2023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4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任课题组长;2025年,破格晋升教授。发表一作/通讯作者论文30余篇,其中包括Science 3篇、Nature子刊9篇……
▲ 刘灿教授发表的部分论文
“如果把今天广泛使用的芯片,比作已被精耕到极致的‘硅晶圆土地’,那我的工作,就是去寻找并开垦全新的‘二维晶圆良田’。”刘灿这样形容自己的研究。这片“良田”仅有原子层级厚度,却承载着未来电子设备更轻、更快、更智能的梦想。
然而,如何将实验室里指甲盖大小的样品,转化为可投入产业应用的高质量、大面积晶圆,是全球科学家面临的共同挑战。在长达数月甚至更久的时间里,她和团队沿用传统方法屡屡受挫。
转折来自一次思维上的“逆向而行”。“既然让原子从‘天上’(气相)落下来困难重重,那能不能让它们从‘地下’(衬底)长出来?”这个大胆的设想让团队兴奋不已。经无数推演与实验,最终,他们提出了“晶格传质-界面生长”的新方法,突破了二维材料在层数控制与堆垛结构上的关键瓶颈,实现高质量二维单晶快速可控生长,速率可达每分钟50层。
▲用“晶格传质-界面生长”新方法制备晶圆级二维晶体。
此外,她与团队合作开发的“界面单原子供应方法”,成功实现了12英寸二维半导体晶圆的批量制备,推动二维材料走向产业化应用迈出关键一步。
让物理“落地”
把种子埋进心里
“科学家与老师都是我小时候的梦想。”对刘灿而言,科学与育人如同两条相伴相生的河流,一条奔向真理的深海,一条灌溉心灵的田野。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现代物理学”是刘灿入职人大后讲授的首门课程。在这门面向全校非理工学科本科生的通识课上,坐着许多曾经对物理“望而生畏”的学生。
如何让物理不再高冷?于是,她讲述科学家的趣闻轶事,将教科书上的名字还原为会失败也会固执前行的普通人。“讲到量子力学,我会从手机的芯片、医院的核磁共振讲起;讲到相对论,我会聊聊GPS导航的工作原理。”
当抽象的理论在熟悉的生活中找到落脚点,学生的畏惧渐渐消融。“当有学生在课后跑来告诉我,‘老师,我以前很怕物理,没想到现在居然能听懂’,这就是我作为老师最幸福的时刻。”刘灿说。
▲ 《光子历险记》
她的认真和努力,收到了最可爱的回应。劳动人事学院2023级本科生杨沛奇和刘婧涵,在刘灿课程的启发下,将激光原理制作成一本纯手工立体书《光子历险记》。书中有一个名叫“小跳”的电子,在“能量城堡”的不同楼层间跳跃,释放出光粒子。她们用星星代表光子,设计了“1变2,2变4”的轨道,演绎激光的产生过程。
这份温暖与严谨同样延伸到了她的课题组。在学生眼中,她既是那个指明方向、搭建平台、帮助跨越障碍的导师,也是那个随时可以敲门,一起讨论问题、倾诉烦恼或分享喜悦的大姐姐。
物理的魅力:
回应每一次执着的探索
“我们物理人有句玩笑话‘人生好难,物理多简单’。”在刘灿看来,物理世界最迷人的特质就是它的客观规律性。“与充满变数的人生不同,物理世界遵循着内在的、自洽的逻辑。再复杂的物理难题,只要方向正确、方法得当,终会找到答案。”
这份体悟,源于她的亲身经历。博士三年级时,连续几个课题受挫让她一度濒临放弃。“付出了全部努力却看不到结果,我哭着去找导师,坦言自己可能不适合科研。”
她的博士生导师坚定地告诉她:“你一定要坚持,你具备成为优秀科学家的潜质!”这份信任没有停留在言语,导师与她一同排查实验装置、调整方案,直到大半年后,那个支撑所有设计构想的核心信号终于出现。
物理,用最简洁的规律,回应了最执着的探索。
如今,站在新的起点,刘灿与团队朝着更高精度的目标进发:调控每一层原子的堆叠方式、旋转角度,甚至在特定位置引入缺陷或掺杂元素。“一旦实现,就意味着我们能‘定制’出具备特定电学与光学性能的全新材料,为‘后摩尔时代’的芯片发展注入新可能。”
在核心研究外,刘灿也在投身一些有趣的“支线任务”。“从一维的‘线’(如半导体条带)到零维的‘点’(如量子点),我们尝试像搭乐高一样,在微观尺度操控低维结构。”
“我们像微观世界的‘建筑师’,能够在原子尺度上按照自己的想法构建全新物质,这种创造带来的满足感无可替代。”刘灿说道。更令她惊喜的是,这些新结构常常展现出意料之外的特性:“比如特殊堆叠的二维晶体,会有巨大的非线性光学效应。每次新现象的发现,都是物理带来的独特乐趣。”
在她眼中,科研最独特的魅力,来自一种“在极限处创造”的自由。“我们置身于人类知识的边界,每一点微小的突破,都在拓展认知的极限。”
“科学的魅力
不在于一个人有多聪明
而在于你愿意为一个问题
付出多少专注与热情
并在最终解开谜题时
收获那种纯粹
而难以言喻的喜悦”
刘灿希望
更多年轻学子
能体会到这种探索的快乐
Copyright ©2016 中国人民大学科学技术发展部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主楼1121B 邮编:100872
电话:010-62513381 传真:010-62514955 电子邮箱: ligongchu@ruc.edu.cn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