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生命资源学院物质结构与分析中心学术论坛圆满落幕
信息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化学与生命资源学院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2日
2025年9月24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化学与生命资源学院物质结构与分析中心学术论坛在立德楼403成功举办。学院师生齐聚一堂,共赴这场学术盛会;与此同时,塔里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师生们也通过线上方式参与其中。论坛由王豪毅副教授主持,院研究生会协助,中心全体教师围绕物质结构与分析领域的前沿问题进行了精彩的交流与分享。
Part.1
主任致辞,寄语学科发展
论坛伊始,物质结构与分析中心主任张建平致开幕辞。他充分肯定了中心在物质结构解析、分析技术创新、支撑科研攻关及服务产业需求等方面的重要贡献,同时寄语中心继续发挥技术优势与跨学科协作能力,深化与校内外科研团队的联动。鼓励师生以本次论坛为契机,畅聊学术观点、碰撞创新思路,共同助力中心在物质科学领域的高质量发展,为学科进步注入新动能。
Part.2
专家分享,聚焦前沿热点
此次活动邀请了化学与生命资源学院物质结构与分析中心的教师进行交流分享,先后呈现了九个高质量学术报告,全面展现了学院在物质结构与分析领域的科研深度与广度。
慕成教授进行了题为《基于聚合物界面功能化的高效稳定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报告。他在报告中详解聚合物界面功能化技术,高分子可减少钙钛矿表面缺陷,起到封装作用,使电池效率明显提升,且稳定性良好,还能减少铅泄漏,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产业化提供关键思路。
韩瑞敏副教授进行了题为《脂质和蛋白的氧化与聚集:机制与调控》的报告。她在报告中解析脂质和蛋白氧化与聚集机制,搭建宏观微观研究模型,探究迷迭香成分护色抗氧化、牛奶无序蛋白调控,更正多酚对色素生成的作用认知,还联动企业与疾控中心,为食品提质和疾病预防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罗红霞教授进行了题为《碳纳米材料电化学》的报告。她研发的石墨烯纳米电极,电流密度较常规电极飙升几十至几百倍,较铂碳电极更是领先几千倍;创新无酶葡萄糖传感器无需加氧化酶即可检测,电极修饰后能精准区分多类生物分子,实用价值高。
吕荣副教授进行了题为《氮化碳类材料光催化产氢性能提升机制》的报告。她在报告中聚焦氮化碳光催化产氢,通过离子调控、缺陷控制改性材料,使产氢性能显著提升,接近硫化物水平,还从载流子动力学角度探究机制,为优化光催化剂提供思路。
于安池教授进行了题为《氮化碳体系中光生载流子的超快过程:飞秒瞬态吸收光谱视角》的报告。他以飞秒瞬态吸收光谱为工具,低激发功率下研究氮化碳光生载流子超快过程,通过调控材料结构(如氨基缺陷、钾离子含量)、添加外界物质,揭示其调控机制,为氮化碳光催化应用提供机理支撑。
王鹏教授进行了题为《复杂超分子体系中的光谱探针》的报告。他在报告中聚焦光合生物与食品健康相关复杂超分子体系,以叶绿素、黄酮等为光谱探针,借多种光谱技术,结合脂质体等人工模拟体系,探究光能量传递、氧化抗氧化机制,明晰分子层面作用原理。
赖文珍副教授进行了题为《非血红素加氧酶催化反应机理的多尺度模拟》的报告。她以多尺度模拟研究非血红素加氧酶催化机理,聚焦其在环境修复、天然产物合成、DNA修复中的作用,揭示活性氧物种特性与反应路径,为酶工程提供理论支撑。
王弋副教授进行了题为《光转换物理机制与化学调控》的报告。他聚焦光功能材料光转换机制,开发原位实时检测、高速门控等技术,可视化缺陷形成过程,发现动态缺陷及其对器件性能的关键影响,阐明缺陷分布规律,提出调控策略,还展望真实工况下的动力学表征研究。
王豪毅副教授进行了题为《高等植物类胡萝卜素三重态光保护机制研究》的报告。他探究高等植物类胡萝卜素三重态光保护机制,从蛋白、脂膜(纳米盘模拟)到活体叶绿体多维度研究,发现叶黄素猝灭叶绿素三重态,玉米黄质兼具单重与三重态光保护,并指认其在叶绿体中玉米黄质三重态光保护的关键作用。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现了化学与生命资源学院物质结构与分析中心在物质结构解析、分析技术创新与科研支撑方面的突出成果,也为学院师生搭建了高水平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的平台。未来,中心将继续深化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的深度融合,推动分析技术创新与跨学科协作,持续提升在物质结构与分析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为学科发展与产业创新注入更多动能。
Copyright ©2016 中国人民大学科学技术发展部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主楼1121B 邮编:100872
电话:010-62513381 传真:010-62514955 电子邮箱: ligongchu@ruc.edu.cn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