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王亚培教授Adv. Sci .:水触发型自供电洪水预警传感器
信息来源:高分子科学前沿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5日
洪水,自人类文明伊始,便是生存发展的最大挑战之一。从《圣经》的诺亚方舟到中国的大禹治水,洪水治理贯穿于人类历史长河。进入现代社会,洪灾依然是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数据显示,过去40年间,全球气温上升约1.5°C,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使得重大洪水发生频次上升约700%。城市化的迅猛推进更是显著扩大了洪水的影响范围,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地区,皆面临严峻的洪水风险与巨大损失。例如,2023年利比亚德尔纳遭遇暴雨洪灾致1.1万余人遇难;2024年“海伦”风暴引发的德州洪水亦导致逾200人死亡。
然而,洪水尤其在低洼区域的突发性与不可预测性,使其预警成为全球科研界亟待突破的难题。目前,传统的监测方式(如人工巡查或有线预警系统)在成本、稳定性和重建效率方面均存在显著限制。近年来,尽管无线传感技术因其部署灵活、成本低等优势受到关注,但普遍依赖电池供能,难以适应洪水环境中“遇水失效”与“长期续航不足”的双重挑战。因此,发展具备稳定性、可自启动、环境适应强的低成本供能方案,成为提升洪水预警系统可靠性与普适性的关键方向。
针对这一核心难题,中国人民大学王亚培教授团队在《Advanced Science》期刊发表研究成果,提出一种新型水触发型自供电洪水预警传感器(A water-triggered sensor for self-powered flood alarming),在技术路径与工程实现层面实现突破。该器件基于开关式原电池原理设计:通过纸基电极与干态离子凝胶构建低成本柔性电池单元,常态下处于“零能耗”待命状态,当环境水分迅速渗透封装膜时,离子凝胶吸水膨胀启动氧化还原反应,从而激活电池并驱动后端传感与无线信号模块。
为确保器件在复杂气候条件下的长期稳定运行,团队引入对湿度不敏感的聚合物封装膜。这层膜既防止凝胶在空气中提前吸水,又允许真正的洪水渗透激活电池,提升预警精度。此外,器件结构采用三浦折纸式构型设计,在最小化空间占用的同时大幅提升单位面积功率输出,实现了高性能、可集成的户外洪水预警功能。实地模拟洪水实验进一步验证,该器件可实时响应突发洪水事件,并实现本地与远程同步报警,为未来城市级智能预警网络的部署提供坚实技术基础。
该成果不仅在器件设计、材料集成与系统响应等层面展示了系统性创新,也为低成本、环境友好型防灾减灾电子系统的构建提供了重要范式。所采用的材料体系包括纸基底材、水凝胶与硫酸铜,具有良好的生态兼容性,符合绿色电子的发展趋势。该研究为全球应对洪水灾害提供了更具可持续性的技术支撑,也为建设智慧城市与提升社会韧性开辟了新路径。图1. 近年来天气变暖导致的洪水灾害愈发严重,对自供电水灾预警器件有重要需求。图2. 负载电解质的离子干凝胶制备与基本表征图3. 水触发原电池器件的结构设计与电学性质优化图4. 分子内氢键帮助PVA薄膜兼具防潮与透水功能。图5具有高功率输出的集成水触发电池图6在模拟洪水场景中,该设备成功实现了“湿度不启动——遇水启动—自主供电—信号报警”的一体化运行流程,
预警信息可实时传输至远程监控中心。
Copyright ©2016 中国人民大学理工学科建设处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主楼1121B 邮编:100872
电话:010-62513381 传真:010-62514955 电子邮箱: ligongchu@ruc.edu.cn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