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高瓴AI +司法走进中学思辨课堂
信息来源: 信息技术教育RDFZ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2日
2025人工智能周
第三日
人工智能教育大中小一体化
人大高瓴AI+司法进入中学思辨课堂
AI赋能司法:以类案检索为例
本次讲座围绕“人工智能如何助力司法审判”这一前沿话题展开,特别聚焦于“类案检索”这一核心应用。徐君教授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案例,为我们揭开了AI赋能司法的神秘面纱。AI具体能做什么呢?核心任务之一,就是帮助法官和律师快速、准确地找到与当前审理案件相似的过往案例。
想象一下,法官面对一个复杂的借款纠纷,过去可能需要花费数天时间在浩如烟海的卷宗里寻找类似判决。而现在,通过AI类案检索系统,就像拥有了一个精通法律的“超级助手”,它能瞬间从成千上万的案例中精准找出几个最相似的,并清晰地告诉你“为什么”它们相似——比如,都是关于“担保人责任”和“利息计算”的争议。这就是“可解释匹配”。
更进一步,AI不仅能匹配案情,还能理解法律条文的内在逻辑。例如,它会根据《刑法》中关于“受贿罪”的构成要件,像做逻辑推理题一样,一步步分析案件细节是否符合定罪标准。这便是“法条推理”。
徐教授强调,这些技术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研究人员与法律专家长达五年“互相学习、共同磨合”的成果。AI技术真正在司法领域发挥作用的关键,不在于技术本身有多“炫酷”,而在于它是否能切实解决法律工作者面临的实际问题,最终目标是提升审判效率,并让普通人也能更容易地获得高质量的法律服务。
在互动环节,同学们思维活跃,提问精彩:
有同学问:“我们普通人能不能用AI来找法律漏洞,为自己辩护?” 徐教授认为这完全可行。他风趣地说,“法律没禁止的就是可行的”,并透露现在很多律所早已用上类似的AI工具来分析法官风格、寻找辩护策略,AI只是让这件事效率更高。
针对“AI原理不透明,用它判案会不会有伦理问题?”的担忧,徐教授打了个比方:在古代,人们不懂力学也能建起宏伟的宫殿。我们不能因为技术还不完美就拒绝使用,关键是明确AI只是“辅助”,最终决策权必须牢牢掌握在法官手中,同时要为可能的风险做好预案。
关于“AI会不会推荐过时的旧案例误导法官?” 徐教授解释说,案例库会像我们的手机APP一样持续更新,并且法官拥有最终的选择权和判断力,AI只是提供参考。
有同学关心:“AI能不能直接为我们普通大众服务?” 徐教授给出了一个生动的例子——“民间调解”。在打官司之前,AI可以充当“和事佬”,帮双方分析情况,比如建议:“你赔他500元和解算了,真打官司耗时耗力,律师费可能都不止这个数。”这能有效化解矛盾,减轻法院负担,让法律帮助“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次AI+司法的讲座与我校知识论课程相结合,人大高瓴AI专家徐君教授与附中知识论任课教师白瑜洁老师共同引导引导学生深入审视技术发展与知识建构的关系。 当AI开始参与司法这一人类核心的价值判断领域,我们不得不思考:算法的“客观性”是否等同于司法公正?当AI通过数据学习得出“合理”建议时,其背后的知识基础是什么?是统计规律,还是对法律精神的真正理解?徐教授在回应同学提问时,也启示我们:技术工具的合理性(是否有效)与其合法性(是否正当)需要分开审视——正如AI能高效找到“法律漏洞”,但这在伦理层面意味着什么?这些思考正是知识论所倡导的审辨式思维,让我们不仅看到技术的光明前景,更要审视其知识根基与价值边界。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意犹未尽,纷纷围上前继续提问,现场思辨的氛围浓厚。
本次讲座也引发了中学道法与思政课教师的深度思考。他们与徐教授就“AI+思政”的教学创新展开探讨,初步构想了如何将人工智能伦理、技术与社会治理等前沿议题融入中学课堂,推动大中小学教学内容的有机贯通。这场跨越大学与中学的对话,为未来附中与高瓴人工智能学院的持续合作打开了广阔空间,让我们共同期待更多精彩的思想碰撞与育人实践。
Copyright ©2016 中国人民大学科学技术发展部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主楼1121B 邮编:100872
电话:010-62513381 传真:010-62514955 电子邮箱: ligongchu@ruc.edu.cn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