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全球校友学科发展论坛圆满举办
信息来源:信息学院网站 发布时间:2025-05-20
5月17日,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全球校友学科发展论坛顺利举行,论坛分为上午主论坛与下午专题研讨两部分,来自国内外的校友代表、学界专家及学院师生百余人齐聚一堂,围绕“数智化时代的学科交叉与创新发展”展开深入交流。
主论坛:多元视角共绘学科发展蓝图
上午9:30,主论坛在信息楼四层报告厅拉开帷幕。信息学院原院长王珊,原党委书记严守权,1978级校友、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陈国青,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教授陆嘉恒,2000级校友、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周安福,1999级校友、中电科金仓(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冷建全,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主任张静、经济信息管理系主任程絮森,以及学院在京的领导班子成员、海内外校友代表、师生代表出席。信息学院校友工委主任杜小勇教授主持。
开幕致辞:搭建全球校友合作桥梁
杜小勇对各位嘉宾、校友的到来表示欢迎与感谢。他指出,作为学校首届全球校友大会系列活动之一,本次论坛旨在通过整合校友资源,汇聚校友智慧,助力学科发展。他强调,信息学院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同时深刻把握学校发展的时代契机,期待校友成为学科发展的“智囊团”与“合伙人”,助力学院加速向“国内顶尖、国际知名”目标迈进。
前沿报告:学术洞察与产业实践
陈国青以《数智化新跃迁背景下的学科发展思考》为题,提出学科发展的“造”(技术研发)与“用”(管理赋能)双维度理论。他强调,计算机学科要以算法与系统构建为根基,信管学科则应聚焦“管理问题导向的技术创新”,通过 “技术驱动的管理”实现交叉融合。他建议加强国家级重大项目布局,在数据治理、生成式AI等领域形成国际竞争力。
陆嘉恒分享了《多模数据管理和量子计算》的前沿研究,介绍了赫尔辛基大学与人大在多模数据库领域的合作,指出数据多样性挑战需要通过统一数据模型与智能查询优化解决。结合芬兰量子计算研究进展,他提出“经典-量子混合架构”可能成为下一代数据管理技术的突破口,建议高校提前布局量子算法研究。
张静以《中国人民大学计算机学科现状与未来发展》为题,介绍学院学科发展成果。目前信息学院计算机学科在2024 CS Ranking位列全国第8,Databases方向位居全球第3,图灵实验班入选教育部拔尖计划2.0基地。她表示,未来三年学院将聚焦“数据科技”核心方向,建设产学研合作基地,目标新增多个校企联合实验室,实现科研经费进一步提升,并推动“数智化治理平台”等创新项目落地。
程絮森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思考》为题,提出信息管理专业“技术为基、实践为魂”的培养理念。他介绍了系内四大研究所(大数据应用、智能决策、数智社会、智慧协作)的研究重点,强调通过“本研贯通+ AI创研课”体系,培养兼具技术能力与管理思维的复合型人才,推动“数据科学与智能管理”方向升级。
周安福带来《由表及里:毫米波健康感知》相关成果汇报。他介绍,基于毫米波雷达的非接触式监测技术可实现心脏异常与心理压力的精准检测,相关设备已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该技术未来可与智能家居、远程医疗结合,推动“主动健康”模式普及。
冷建全回顾人大金仓26年发展历程,指出企业通过坚持“技术+市场”双轮驱动,已实现114万套装机量,在党政、金融等领域的数据库更新发挥重要作用。他强调,金仓的成功源于学院“使命担当”的精神传承,未来将与学院在多模数据库、AI赋能等领域继续深化合作。
总结展望:从优秀走向卓越
信息学院党委书记安志伟作总结发言。他表示,信息学院近年来发展迅速,教师与学生规模持续提升,未来将依托学校多校区及京外各研究基地,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网络。他强调,学院将以“数智化治理平台”与“拔尖人才2.0培养体系”为抓手,推动学科从优秀向卓越跨越,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
专题研讨:AI 时代的信息治理与管理创新
下午14:30,论坛专题研讨在信息楼257会议室举行,围绕AI时代信息治理挑战、信管人才培养范式变革等议题展开深度交流。信息学院2005届校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原副院长牛东来教授,北京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颜志军教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主任卫强教授依次做主题发言,信息学院副院长许伟教授、商学院王刊良教授及部分校友、师生参会。研讨会由程絮森教授主持。
许伟在致辞介绍了学院近年来的发展情况。他指出,依托AI与大数据浪潮,学院着力推进计算机学科与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形成双轮驱动格局,新增电子信息专业博士点与工程管理硕士点,并参与共建智慧治理学院,构建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同时他强调,学科发展面临内部竞争压力,如何在技术适配与价值引领间找到平衡点是学院亟待解决的问题。
程絮森以“从技术适配到价值引领:AI驱动下信管人才培养的范式变革”为主题做汇报。他介绍了经济信息管理系的现状:全系22位教师中90%具海外背景,聚焦信息系统与大数据应用、数智社会管理与工程等四大研究方向,近年来发表UTD24、FT50论文超20篇,承担国家级项目50余项。针对招生规模萎缩、课程体系滞后于AI发展等问题,程教授提出了“数据科学+智能管理”双核心培养模式,希望通过“本研贯通+AI创研课”强化科研早培,探索“AI+治理”“AI+社会”等交叉课程设置,培养兼具技术能力与管理思维的复合型人才。
牛东来结合自身跨学科经历指出,信管专业作为“计算机与经管学科的交叉根脉”,应强化自身的特色定位。他建议,要借鉴行业院校经验,将人大在经济学、管理学的优势与AI技术有机结合,形成数字经济治理、智能供应链管理等特色研究方向。他指出,建立信管专业宣传工作组,通过年度论坛、案例库建设提升学科影响力。
颜志军分享了自己参与主动式医疗健康服务项目的经验。他介绍,通过AI算法整合可穿戴设备数据,可以实现对老年共病风险较为准确的预测,并进一步通过智能随访机器人优化诊后管理。他强调,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需平衡技术精度与人文关怀,建议信管专业加强健康大数据分析方向的跨学科合作,推动AI技术在医疗资源优化中的落地。
卫强结合清华信管专业经验,提出“赋能全学院”的发展策略。他指出,在AI时代,信管专业应跳出工具化误区,通过为经济、金融、会计等学科提供“AI+管理”解决方案,确立学科的不可替代性。例如,在清华经管的“AI+营销”课程中,学生需掌握推荐算法与消费者行为分析的融合应用,此类交叉模式可借鉴至人大数字经济与智慧协作方向。
在互动交流与讨论环节,与会嘉宾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对比中美教育差异,提出在AI时代,要进一步强化人的不可替代性,凸显信管专业的人文社科属性。同时也有校友结合工作实践,强调学生需具备更强的数据素养与业务洞察力,在传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中扮演“战略翻译官”的角色,架起技术与管理间的桥梁。
本次论坛是信息学院同全球校友共议学科发展的盛会,其紧扣“交叉创新”与“全球视野”,既展现了学院在相关学科领域的深厚积淀,也结合校友智慧进一步明确未来发展方向。“校友是学院发展的宝贵财富”,学院将持续构建“校友反哺学科、学科成就校友”的良性生态,与校友共同书写学院发展新篇章。
Copyright ©2016 中国人民大学理工学科建设处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主楼1121B 邮编:100872
电话:010-62513381 传真:010-62514955 电子邮箱: ligongchu@ruc.edu.cn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