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 AI 前沿搬进中学! 人大高瓴师生走进附中, 共探育人 “新引擎”
信息来源:人大高瓴人工智能学院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9日
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统筹推进大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一体化”的要求,中国人民大学高瓴人工智能学院师生走进人大附中人工智能周活动,为中学生带来AI前沿科技展、专家讲座、论坛分享、AI教育进课堂等系列精彩活动。
互动体验:AI前沿科技展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学院前沿科技成果poster
高瓴人工智能学院实验室的8项前沿科技成果分别于10月17日、24日亮相人大附中校园,成果包括“玉兰-万象”大模型社会模拟平台、“人机协同:LeRobot操控体验”、3D世界生成模型FlexWorld、AIGC旅拍一体机、“妙手”、WeaveWave AI音乐生成模型、个性化知识工具ComindX和“慧审”。现场活动以互动体验为核心,让中学生零距离感知AI前沿科技。
陈旭副教授课题组研发的“玉兰-万象”大模型社会模拟平台基于大语言模型技术,平台内置覆盖经济、社会、政治、心理、管理、公共健康、法律与传播八大领域的50个模拟场景,并集成“AI社会研究员”,可自动完成从问题分析、场景构建到报告生成的完整科研闭环,为AI赋能社会科学研究提供创新范式。
胡迪副教授联合指导的机器人社团带来了“人机协同:LeRobot操控体验”项目,同学们可通过主从臂联动的方式实时操控机械臂,感受人机协作的精确与乐趣。机器人社团是人大校内首个专注于机器人研究与实践的学生组织,在2025年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荣获“拆药分装”项目亚军。
本科生张景超团队研发的“WeaveWave”项目,探索了多模态AI在音乐创作中的新可能。项目融合文本、图像、音频与视频等多模态数据,利用自然语言驱动的生成框架,为用户提供高效灵活的AI音乐创作工具。
博士生张阳团队研发的“妙手”是一款聚焦“AI Agent for Research”的自动化科研平台。针对科研过程中文献调研耗时、设计复杂、数据处理繁琐、成稿周期长等常见痛点,“妙手”提供了从选题挖掘到报告生成的全流程自动化服务,提高科研质效。
徐君教授领衔,联合在校学生孙忠祥、赵嘉浩、王启鹏、俞蔚捷共同打造的“慧审”项目,构建了一个大模型驱动的可信模拟法庭系统。项目融合法律推理与AI生成机制,模拟法官、律师、证人等多角色协作过程,实现智能审判全流程呈现,为智慧司法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学生团队打造的“个性化知识工具ComindX”是一款AI原生的全能学习舱,其核心是一个能够理解你思维习惯的“个人认知引擎”。它无缝融合了搜索、整理与创作三大功能,不仅能为用户精准直达所需学习资料,还能智能关联零散的笔记与灵感,更能在报告撰写、论文写作等创作任务中提供高效支持。
李崇轩副教授课题组的陈路晰向同学们展示了“3D世界生成模型FlexWorld”。FlexWorld是一种从单张图像生成3D高斯泼溅的方法,旨在解决2D到3D生成的固有歧义性,尤其是大视角(超180°)下的遮挡重建难题,对考古、导航等难以获取3D数据的领域具有积极意义。
卢志武教授团队的“AIGC旅拍一体机”是一款深度融合自研多模态大模型技术的智能交互设备,旨在为游客提供创新性的沉浸式拍照体验。目前已应用于博物馆、科技馆、旅游景区及大型展会等多种场景,是智慧文旅建设中的科技赋能创新实践。
实践分享:探索“大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一体化”新路径
10月24日,在“智赋创新 无限可能——北京市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创新研讨会暨‘AI+X’交叉赋能教学交流展示活动”主论坛上,高瓴人工智能学院党委书记李艳丽分享了学院为赋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提供的专业、多元化支撑和具体实践。
高瓴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魏哲巍教授在“分论坛一:大中小教育一体化论坛”活动中指出,应努力构建“以大学为引领、大中小学协同”的育人生态,将高校的科研优势、课程体系与师资力量辐射至基础教育阶段,为培育潜在AI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10月17日,在人大附中举办的“落实教育大会精神 推进科学教育工作会暨人大附中数智时代科学与工程教育创新实践研讨会”上,魏哲巍系统介绍了学院有温度的“本研一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享了AI赋能青少年科技创新的实操案例,为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科学育人体系提供鲜活样本。
思辨与启发:AI+司法走进中学课堂
10月22日,高瓴人工智能学院徐君教授为人大附中师生带来了题为“人工智能如何助力司法审判”的精彩讲座。他以生动案例为引,演示了AI技术如何为法律工作赋能,实现审理与判决的提质增效,从而使司法更加高效、公平、可及。
讲座现场思维碰撞热烈,师生积极提问探讨。讲座结束后,同学们意犹未尽,纷纷上前交流,现场思辨氛围浓厚。
活动的火花也延伸至教学研讨,人大附中教师与徐君教授碰撞思想,共同探讨将AI伦理、技术治理等前沿内容融入“AI+思政”课堂的可行方案。
展望未来 ,人大高瓴人工智能学院将继续积极落实国务院“人工智能+”文件精神,力争为北京市和全国人工智能教育发展贡献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方案。
Copyright ©2016 中国人民大学科学技术发展部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主楼1121B 邮编:100872
电话:010-62513381 传真:010-62514955 电子邮箱: ligongchu@ruc.edu.cn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