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理书院学术大集 聚 I“集 ”青年力量 共话学术创新
信息来源:RUC明理新声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22日
书院学术大集RUC Mingli
10月19日,明理书院在通州校区举办“书院学术大集”活动。来自多个理工学院、研究院的青年师生汇聚现场,围绕“智能未来与数据科学”“创新实践与应用转化”“学术探索与理论突破”等板块,通过成果体验、前沿分享、专题研讨等形式,向通州校区师生呈现了书院科创探索的优质成果,激发了学子们的学术探索热情。
1 人机协同:LeRobot操控体验
@机器人创新实践基地
作为校内首个专注机器人领域并在国际赛事斩获亚军的团队,来自机器人创新实践基地的赵艺涵、沈海涛和黄浩洋三位成员携LeRobot机械臂亮相学术大集。黄浩洋现场讲解其操控原理,“通过摇动主臂,从臂可以一比一的对主臂动作进行复制,从而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完成任务”。现场参与氛围热烈,同学们通过亲手操作主臂使从臂完成兼具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游戏任务,不仅直观认识了机械臂的基本机械构造、运动学原理及控制方法,更深刻地感受到机器人技术在自动化、遥操作等领域的核心应用与巨大潜力。
2 智能伙伴:和Go1一起玩
@感知与交互智能计算研究所AI·M³实验室
AI·M³ 实验室展区前,四足机器人Go1一亮相便吸引了众多同学的围观。实验室成员梅雨婷、张鑫洁现场演示了“狗狗”行走、转圈、前进、后退等动作,还展示了“拜年”“点头”等互动姿态,引得现场欢呼声不断。据介绍,Go1来自感知与交互智能计算研究所AI·M³ 实验室,该团队长期深耕多模态感知与具身智能研究,致力于让AI既“能动”更“懂人”。除了“机器狗”,展区还展示了实验室在视觉、听觉与动作信息融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介绍了实验室在情感计算、人工智能安全等领域的前沿探索。实验室成员表示,希望通过“可看、可玩、可交流”的形式,让更多同学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读懂AI技术背后的科学原理,感受智能科技的温度与力量。
3 三维重建校园场景
@感知与交互智能计算研究所智能网络与优化实验室
在三维重建展区,参观者被精细逼真的通州校区校园三维模型所吸引。来自感知与交互智能计算研究所智能网络与优化实验室的王徐笙和刘帅同学在现场展示了雷达视觉融合SLAM设备与3D高斯渲染技术,利用点云重建与深度优化算法,实现高精度、可漫游的三维空间重建。据团队成员介绍,他们研发的DustToTower系统突破了传统三维重建的稀疏与不稳定问题,通过置信度感知深度对齐与图像修复技术,显著提升了位姿精度与视觉效果。这项研究为未来的虚拟校园、智慧城市等应用提供了强大支撑。
4 专题研讨
来自统计学院的博士研究生王科翰和刘兴蔚带领在座同学聚焦高维数据分析与多重假设检验等理论与应用问题,展示了其在统计理论创新与交叉研究方面的探索与突破。
基于对称性的自适应错误发现率控制
分享人:王科翰,统计学院统计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多重假设检验、差分隐私、公平性检验等。研究论文被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Neurocomputing等期刊接收。
报告指出,现有的一维错误发现率控制方法往往未能充分利用信号的分布特征,为此,报告提出了一种基于对称性选择二维拒绝域并控制错误发现率的新方法。模拟实验与实际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兼顾精度与稳定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为复杂信号背景下的统计推断提供了新的思路。
高维多重响应模型的集成检验
分享人:刘兴蔚,统计学院2024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复杂数据假设检验,成果发表在Science China Mathematics等期刊上。
报告聚焦于高维多重响应模型的检验难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元U统计量的回归系数检验程序。在一般假设条件下所提出的统计量被证明具有渐近多元正态分布,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融合先验信息的检验统计量。该方法不仅拓展了高维统计推断的理论体系,也为多重响应模型的应用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
Copyright ©2016 中国人民大学科学技术发展部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主楼1121B 邮编:100872
电话:010-62513381 传真:010-62514955 电子邮箱: ligongchu@ruc.edu.cn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