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04-12

中山大学高精度室内定位技术首次用于超高层建筑

日前,记者从中山大学获悉,该校工学院青年教师唐承佩博士发明的两项无线传感网专利技术已成功应用到广州第一高楼“东塔”的智能建造信息化管理项目中。目前,该项目顺利完成并通过第三方权威测评机构的验证测试,无线自路由深度达16级、定位精度优于1.5米,定位延时0.5秒,跟踪延时约1个步长,显示出环境自适应性强、定位精度高的特点。

2016 04-12

北大发现脂肪或起源于筋膜组织

日前,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徐国恒教授等人提出脂肪细胞起源于筋膜组织,该模型既能解释脂肪组织从无到有的新生,也能解释已有脂肪组织的自我扩增。相关成果发布于《干细胞》。 筋膜是一种无处不在而且连续分布的膜状结缔组织,具有很强的韧性,包裹、分隔、支持和连接体内的各种器官及组织的表面与内部。生活中所见肉类含的膜即是筋膜。 以往的研究表明,脂肪细胞从被称为脂肪前体细胞的干细胞演化而来。长期以来,人们期望找到脂肪组织以外的脂肪干细胞,以解释脂肪的起源。 徐国恒团队采用不同年龄大鼠的浅筋膜组织,发现筋膜含有大量脂肪干细胞,能自发地或经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这些筋膜细胞表达一系列脂肪干细胞的标志性分子,并且是已经定向的脂肪前体细胞。

2016 04-12

华东师大等揭示炎症调控新机制

2月28日,记者从华东师范大学获悉,该校教授李晓涛、第二军医大学教授肖建如和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科学家共同发现,在实验性结肠炎中REGγ-蛋白酶体与IκBε和NFκB形成了一个调控环路。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 炎症性肠病(IBD)是累及回肠、直肠、结肠的一种特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它们会使肠道的内层表面变得粗糙和糜烂,导致患者出现腹泻、腹痛、便血和体重下降等症状。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至少有500万名炎性肠病患者,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研究人员证实,在右旋糖酐硫酸酯钠模型中蛋白酶体激活子REGγ缺陷的小鼠肠炎和结肠炎相关的癌症明显减轻。骨髓移植实验表明,REGγ主要对非造血细胞发挥调控功能,促进了实验性结肠炎。REGγ表达增高,会加剧局部炎症,并通过泛素非依赖性的IκBε降解,促进与NFκB的相互调控环路。删除IκBε可恢复REGγ缺陷小鼠体内的结肠炎表型及炎症基因表达。 相关专家表示,此项研究证明,REGγ介导的对IκBε的调控,作为一种分子机制促成了NFκB的激活,并促进了响应慢性损伤的肠道炎症及相关的肿瘤形成。

2016 04-12

北林等追踪植物细胞的膜蛋白

最近,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号:31270412,31270224)等资助下,北京林业大学林金星教授团队和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邓馨研究员团队合作,在自主搭建植物细胞单分子检测平台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植物单分子研究的算法,实现了单个膜蛋白动力学参数的精准分析。相关研究工作发表在学术期刊Nature Protocols上。 新技术“明察”植物单分子 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的不断发展,荧光显微成像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细胞生物学研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然而,传统光学显微镜因为受到光学衍射极限的限制,分辨率只能达到200 纳米,远远不能满足生物学研究的需求。 1976年,科学家第一次尝试用全内反射荧光法实现了单分子荧光检测。从此,这项技术就在分析化学、生命科学等领域受到极大重视。

共14条新闻,分3页,当前第3页  最前页上一页下一页最后页